几年过去,北京密云县石城镇农民李鼎铭始终没有兑现对女儿的承诺——送女儿进城入学,而是把女儿就近送到了石城镇中心小学。李鼎铭觉得,现在的农村学校不但不比县城差,反而很多方面甚至超过县城。与李鼎铭的感受一样,石城镇中心小学党支部副书记郭春梅感慨地说:“学校不仅没有学生转学进城就读,而且陆续有家长把孩子从县城转回这里!”
密云是北京市一个山区面积占83%的郊区农业县,80%的中小学分布在农村,他们究竟是如何补齐农村教育“短板”,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?
距县城65公里的不老屯镇中学,被当地人戏称是密云的“戍边”学校,也是全镇唯一的一所初中校,全校学生460人。学校虽然地处山区,可与县城学校相比,几乎没有什么差别:塑胶跑道操场、电子备课教室、计算机教室、图书室,美术、舞蹈等专业教室不仅一应俱全,而且每个班级都可以上网。
“别看地处偏远,我们这里不同学科的教师,平时都能通过视频,实时看到其他学校同学科教师上的公开课、教研活动,教师在上课时甚至可以借助视频,调动本校和县城学校学生互动讨论。”校长崔保静说。
在密云,所有的中小学都配备了像不老屯镇中学这样的远程互动教学系统。近几年,密云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,投入340万元,根据各校实际,为全县包括农村完小在内的所有中小学安装76个远程互动教学点教学。
据统计,近3年,全县共组织远程视频课974节、校际远程视频教学交流课百余节,远程互动教学课程时长累计1072小时;市、县级骨干教师1000多人次通过远程视频教学系统向全县授课,参与教研教师累计超过4.1万人次,成为教师教学研修、城乡学生相互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。
“农村教育过去一直落后的原因,很大程度上在于提高农村师资水平没有找到很好的途径。”密云县教委副主任刘彦红说,“现在,有了这个互动系统,城乡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更加便捷,而且身在农村的孩子一样可以享受城里的教育资源。”
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同时,密云县按照学生未来发展需要,通过多种渠道为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配齐音、体、美教师,保证所有学校都能开齐开足“小学科”。
再过两个月,35岁的何燕玲就要离开东邵渠中心小学,回到她暂别了3年的那所县城学校——密云一小,继续教她的科学课。
2008年9月,何燕玲作为密云县第三批双向轮岗交流的教师,来到了距县城20多公里的东邵渠中心小学,开始了她为期3年的农村从教生活。“农村任教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,虽然很辛苦,但我从孩子们那里学会了种花、养鱼;在日常教学中,懂得了如何去关注每一个孩子,尤其是那些后进生的成长。”何燕玲感慨地说。
这只是县域内城乡教师双向轮岗交流的一个小小侧面。
为了提高山区教育质量、弥补山区师资力量不足,改善农村学校“青黄不接”的师资结构,2005年,密云县在北京市率先试点城乡教师岗位互换交流制度:抽调50名农村学校的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到县城中小学学习锻炼,安排73名城区教师到山区学校支教。2006年,全面启动了每轮为期3年的城乡教师岗位交流工作。从2010年起,密云又安排60名副校级以上干部进行岗位交流,促使城乡师资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。
截至目前,全县已有4批1100多名教师参加了交流,占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1/3。
“双向轮岗交流不仅丰富了城乡教师的从教经验,而且还为密云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骨干教师。下一步,我们将考虑如何用好这些师资,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。”密云县教委主任李钟勤说,现在,全县共有特级教师8名,各级骨干教师1250名,形成了市、县、校三级骨干教师梯队。
教师双向交流给密云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。巨各庄中学是2006年由原塘子中学和焦家坞中学两校合并而成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。合并之前,该校一直是密云的农村薄弱学校。近几年,通过教师城乡双向交流和城市教师下乡支教,巨各庄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,如今打了一个“翻身仗”,在全县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。
|